一名嘉鱼县土生土长的8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而是在父亲的鼓励下,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辛勤打拼,将两家服饰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她,就是咸宁市华天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杜鹃。在她的带领下,把一个在农村只有40人的服装加工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职工200多人的规模公司,年生产服装50多万套,产值1000多万元,缴纳利税70多万元。杜鹃先后荣获省、市“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能手”、“巾帼英雄”等荣誉称号。
诚信二字重如山
虽然华天公司如今经营顺畅、产销兴旺,但回首走过的13年道路,杜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一路走过重重艰难,她深知“诚信”两个字一直是支撑公司逐步发展的基石。在她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亲赴迪拜解决客户投诉的那次经历。
那是2013年,距离杜鹃向银行贷款300万加上自筹资金,在嘉鱼县工业园投资建立新工厂不久。万事待兴,压力巨大,容不得一点儿疏忽和纰漏。当年年底,公司有一批出口阿联酋首府迪拜的工作装遭到客户的投诉。接到投诉后,杜鹃很纳闷:这批出口国外的服装一直都是自己亲自经手负责的,怎么会有质量问题呢?
仔细一检查,才知道:因为出口服装工序复杂,且每个包装都要装相应的英文说明书,一个包装要装四张不一样的英文报告,这对于华天公司服装加工工厂里普遍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车间工人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所以有些服装包装中出现了装错的状况,引起了客户的不满。虽然不是衣服的质量出了问题,但杜鹃非常重视。好不容易打开的国外市场,如果因为这样的“小乌龙”而丢掉,对于刚刚迈上发展快车道的公司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巨大损失。
杜鹃当即决定:为了获得客户的谅解,自己将只身前往迪拜,当面道歉并给客户合理的解释,以一万分的诚意,把这单客户留住,把好不容易开拓的市场留住!当时正是年底生产最为忙碌的时刻,杜鹃果决把公司事务交待好,订好机票,转车,登机,十几个小时漫长的空中旅程,所有身体的不适与疲惫,都没有她此时肩头承担的使命重要!
到迪拜后,杜鹃第一时间与惊讶万分的客户当了面。在作出保证绝不对出现类似问题的保证后,杜鹃以诚信最终获得了客户的谅解,最终客户不但没有索赔,还答应了她后续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案。在客户点头的那一刹那,杜鹃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回国后,杜鹃更加重视起公司员工文化素质的提升,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识别服装生产常用的英文标识,从根本上解决了此类问题。像这样的“乌龙事件”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而且公司以质量和诚信作保障,很快就在国内和国外占有了一定市场,公司也迈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爱心温暖一座城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位女企业家,杜鹃特别关注农民就业、妇女就业问题。她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吃苦耐劳的女性。这些年,她一边发挥专业优势,把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另外一方面,格外关注如何解决全县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题,希望最大可能地将她们吸纳到公司中来。作为县妇女创业创新协会的副会长,每年她都会牵头做好贫困、留守妇女的看望慰问活动,为这些困难群体传递浓浓的爱心。目前公司202名员工中女职工195人,占96%;中层干部中有12名是女性,并为3个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杜鹃总是把员工当做自己的家人,员工也把公司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在这里他们享有五大保险齐全的待遇,过年过节的物资补贴。即使在经济危机、企业效益下降期间,也没有拖欠工人一分钱工资,福利一分不少。公司一直秉着服务社会、造福家乡的宗旨,招来的职工90%以上都是困难户、残疾人或是下岗工人。她还经常参加妇联等部门组织的为贫困大学生献爱心、为孤寡老人送衣物等公益活动,奉献爱心。
杜鹃经常说“创业的初衷,就是要带领姐妹们一起增收致富”。针对县城学校附近有很多专职“陪读妈妈”,她专门选点在学校附近开设6个“扶贫车间”,让“陪读妈妈”在家门口也能有一份收入。2020年春季疫情期间,杜鹃第一时间捐赠10万元现金支援家乡陆溪镇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停止原服装生产线,果断投入防护服的生产,对接市场,让职工的生活有保障。
杜鹃,这位80后的年轻女企业家,以自身的细腻与果敢,敢闯敢拼,克服万难,在嘉鱼这个小城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她也如一朵迎风怒放的报春花,回报社会,给了这座小城一份别样的温暖与感动。(搜集整理:殷德胜)
《嘉鱼好少年》由嘉鱼县关工委主编、县作家协会承编、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6月出版发行。
来源:《嘉鱼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