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鱼县新街镇王家月村,有一片辽阔的湖地,夏天呈现一派“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景;待到初冬时节,但见荷残如横笛斜卧,满湖身穿塑胶防水服、手握高压水枪的挖藕人。湖岸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人,他将充满睿智的目光投向湖地,或比湖地更遥远的地方。这里是“嘉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野生莲藕基地”,湖岸上的年轻人就是公司法人唐攀。
逆境成长,锤炼意志
唐攀是嘉鱼县渡普镇人。1988年,他脑部外伤罹患重疾,因年幼不能手术,只能接受保守治疗,父母背着他每日步行十几里路到村卫生室打针。6岁时,他做了一个大手术,可怕的后遗症折磨了他几年。直到10岁病魔才离开他。10年病患,家里为他负上十几万元的债务,他的童年时光在凄风苦雨中度过。
1996年,为了还债,唐攀的父亲承包了400亩湘莲和200亩精养鱼池。可是,一场无情的水灾将一切化为乌有。1998年,父亲前往广州办手袋厂,又因金融危机倒闭,这个家庭背上巨额债务,更加贫困。15岁的唐攀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原本应该上九年级的他毅然决然地辍学回家,尽管他是多么渴望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享受美好的少年时光啊。可是,无情的命运将他抛向灰暗的生活海洋。他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帮助父母挑起生活的重担。不久,他跟随村里的一群人,去北京打工。到餐馆洗碗刷盘子,到工地搬砖拖瓦,以卑微、艰辛的工作来维持生计。逆境之中,唐攀越挫越勇。即使生活如此不幸,他的精神也不曾被苦难所击败,而是心怀梦想,在磨难中不断锤炼与升华自我,憧憬展翅高飞的那一天!
淡泊名利,回乡创业
那一年,唐攀在北京开了一家餐馆。刚开始,餐馆一直处于亏损状况,他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四处学习经验,探究、创新特色菜肴。苦撑几年后,他的餐馆终于迎来经营的春天,一年赢利30多万元。
然而,在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唐攀的内心却无限的惆怅,他常常莫名地忆起儿时家乡的野藕,想念那种粉粉的甜甜的味道,那香甜的气息,正是一种浓浓的乡愁滋味啊!
在与父亲多次交心谈心后,唐攀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发展势头良好的北京餐馆,回乡创业,种植绿色有机蔬菜——野藕。城市与乡村,名利与梦想,要有多大的距离!许多人为他的选择惋惜,可是他无怨无悔:“我当时内心非常坚定,下定决心一定要种好野藕。”唐攀说。
2014年,唐攀凭着多年的商海经验,果敢地决定选址新街镇王家月村的一片湖地,在此创建“嘉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野生莲藕基地”。因为基地紧靠长江,水质清澈,土壤肥沃,绝佳的生态环境将会造就基地野藕优质的口感。
一般家藕亩产量最高可达5000斤,而野藕的亩产量最多只有1500斤,唐攀为何选择种植野藕?因为种植野藕以质取胜,以精细化取胜。他重视科学,选种培育,提高野藕品质,在种植的过程中施放的是有机肥和饼肥,包括菜籽饼、芝麻饼、黄豆饼,还有青蒿、秸秆等,种出来的藕,藕体均匀细长,色泽洁白美观,口感极佳。唐攀的野藕终于“横空出世”,销量一下子占了全县的五分之一。他因此被冠以“嘉鱼野藕种植第一人”的美称。2017年9月,唐攀注册了“嘉野生态”农业公司。
回馈家乡,帮扶百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唐攀虽然致富了,但他致富思源,不忘乡亲,实施产业扶贫。
唐攀的公司招聘的员工多为当地农民,使他们不出家门,不耽误自家的农活,做到两不误、双丰收。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唐攀为家乡的广大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为当地的老百姓们拓宽了更多的就业渠道。此刻的他,才感觉到真正的快乐!
4年的上下求索,4年的摸爬滚打,终于结出了硕果。现如今,唐攀的野藕种植基地规模扩大,加工工厂化,并且做到了产供销一条龙。生产过程中还融合了餐饮、个人、电商多形式分级包装,给野藕的销售开拓了更多元的渠道。如此,唐攀成为嘉鱼第一个给野藕注册商标的人,给他生产的野藕打上了响亮的“湖地野藕”标签。
嘉鱼的莲藕种植面积有5万亩,其中有1万多亩是原生野藕。随着唐攀“湖地野藕”品牌的打造,嘉鱼这一特色水生蔬菜品种已名声远播,走向全国。而“野藕大王”唐攀的青春之旅,永远没有结束!(搜集整理:许爱琼)
《嘉鱼好少年》由嘉鱼县关工委主编、县作家协会承编、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6月出版发行。
来源:《嘉鱼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