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从一家小书屋开始

04-23 20:44  

“鄂高学子报到!”“温中校友集合!”“‘实小’孩子在哪里!”……今年1月,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廖蓉同学在视频网站“B站”上传了自己《摄像技术与艺术》这门课程的作业——《淑雅书屋》,短片却无意间“火”了,1000多条点赞与转发,200多条留言,让廖同学“很意外”,也“很感动”。

《淑雅书屋》的女主角,叫薛萍。2000年,因国企濒临倒闭,她和丈夫在咸宁市希望桥下开了这家小小的书屋。时光从指缝间溜走。春日黄昏下,余晖挤满13平米的小书屋,8000多本图书瞬间被铺上了金边,放学归家的孩子不断从书屋门口路过,嬉笑打闹,你追我赶。“只要我还在,孩子们的青春就没有结束。”薛萍望向远方。

薛萍和她的书店(图/吴涛)

孩子们是淑雅书屋的常客(图/吴涛)

一切故事,从书开始

薛萍自己制作的书签(图/吴涛)

薛萍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是在外公家看的,一本名为《抗美援朝英模事迹纪念集》的册子。书中记录着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英模们的故事。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战火、家国、生死,四岁的薛萍懵懵懂懂,却从爷爷眼中的泪光,看到了这些故事的意义。

薛萍的爷爷,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爷爷带领全班冲上山头,消灭敌人,又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全班荣记一等功两次,本人在火线中入党,升任班长,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爷爷是薛萍的骄傲,也是带领她走进书本世界的领航人。捧着书,一看一整天,沉浸在阅读中的那些时刻,让薛萍觉得美妙极了。

树叶书签(图/吴涛)

书翻着翻着,就长大了。2000年,工作了十几年的国企濒临倒闭,薛萍和丈夫被迫“闲置”在家。“无事可做,没有收入,那种感觉让人心很慌。”望着还在上学的儿子,她坐不住了。一天,薛萍彻夜未眠,早上醒来后跟丈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开一家书店。

说干就干,边干边学。孩童时对书的执念让她心里的种子逐渐发芽。找店面、做招牌、选货进货……薛萍忙得不亦乐乎,一家开在希望桥下的书屋在薛萍的期待中逐渐落成。因为紧邻鄂南高级中学、温泉中学、实验小学三所学校,薛萍的店一开始就不缺客流量。但真正让书店火起来的,是薛萍独特的进货眼光。

薛萍和她的书店(图/吴涛)

2000年前后,是港漫、日漫及国内各类儿童文学、青春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杨红樱的《马小跳》、郑渊洁的《皮皮鲁》、港漫《老夫子》、日漫《柯南》系列都曾是无数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薛萍像一个淘金者,把市面上最流行、最精彩的图书都一一淘到书屋里来。对于那时沉浸在课业与考试压力中的孩子们来说,薛萍的书屋是他们唯一能与大城市的娱乐、文化接触的地方。“下课的十分钟,许多孩子都会咚咚咚从教室里跑下来,就在书店门口站一会儿,或者进去看看新进的漫画和海报,然后又匆匆忙忙跑回教室。”薛萍后来问过这些学生,就十分钟的时间,这么跑不累吗,一个孩子的回答让她印象深刻:“就要考试了,很有压力,来书店能获得暂时的放松。”

书店里的动漫周边(图/吴涛)

谁的青春没有一家小书屋

“很懂这些孩子。”是薛萍对自己的评价。

在一条街上做了23年生意,薛萍的店之所以吸引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不仅是在选品上的“懂”,也是与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心灵上的懂得。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清澈也最敏感的时期。上课下课,家庭学校,县城远方……他们有太多对当下生活的焦虑,对遥远未来的向往。薛萍是最好的倾听者,许多不能跟家长老师倾诉的情绪,孩子们都会选择来告诉薛萍阿姨,因为她“耐心”“懂得”“给予启发”。父母之间的矛盾是薛萍听到最多的话题,“年纪小小的,什么都想懂,又其实什么都不太懂。”薛萍至今都记得那些孩子来找自己倾诉时的样子。她总是安抚他们不要想太遥远的事,也不要太关注自己干预不了的事,专注当下,过好每一天。

时光一晃而过,许多许多日子里,薛萍的店不仅是孩子们阅读的天堂,也是他们举办校园活动的重要场地。高中校园的cospaly(角色扮演)社团,常在周末时汇聚到淑雅书屋商量“大事”。“看着他们那么热爱、那么专注,我也跟着高兴!”薛萍被这些学生感染、感动,他们对这个精彩的世界有无限的期待和向往,这是最宝贵的。薛萍也会想办法帮孩子们进一些他们买不到的动漫周边,让他们的小小心愿得以实现。“淑雅书屋是神奇的”是那时学生们对书屋的评价。

薛萍和她的书店(图/吴涛)

因为太火爆,一些家长也会担心书屋耽误孩子的学业,甚至不让他们踏足。提到这个,薛萍很无奈,却也早已释然。对于阅读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她从来都明白这一点。孩子们喜欢看漫画、看故事书,也会在对书的兴趣中逐渐找到更高阶、更有阅读门槛的书籍。大部分时间里,薛萍会主动引导来店的学生去阅读好书,在小小的书店里,有一大面书架上摆放着的都是国内外经典名著。“因为懂他们,所以引导他们更容易。”薛萍谈起孩子们的信任,还是心有触动。不少学生几乎看完书屋里所有能看的书。“我跟他们说,书屋里的书都被你们看完了,你们也长大了。可以去看看更精彩的世界了。”

一批又一批学子在淑雅书屋里度过单纯快乐的青春时光,在希望桥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热闹的日子在迎接和送别中很快度过,薛萍的鬓角也渐渐生出白发。

书屋与未来

孩子们遗留在书本里的旧照片(图/吴涛)

“夹在书本里的,我拿出来贴在店里,等她回来拿。”薛萍指着书架上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露出淡淡的微笑。这是一张合照,两个小女孩,一人手里抱着一只小奶狗。“小狗应该是那时候店里收留的流浪狗生下的奶狗。”薛萍介绍,最高峰的时候店里曾经收养了五、六只流浪猫狗,“那些小猫小狗真的是有灵性的,它路过我的店里,只要我给它一个关怀的眼神,它就留下来不走了,好像知道你会收留它。”店里猫狗多了,上蹿下跳,虽然可爱,也害怕伤害到来看书的学生。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些小动物,有些家长和孩子想要领养,薛萍便会帮猫狗们找到一个新的人家。把合照夹在书里的女孩,应该是若干年前的一个租书者,那时薛萍店里还做租书业务,前两年薛萍把这些租书重新整理出来,发现了这张合照。

希望桥下孩子们的童年时光(图/吴涛)

B站上的视频火了之后,有许多曾经在淑雅书屋买书、看书的学生都回来看望薛萍。这其中年纪最大的有40岁,20年前上高中,如今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会在店里坐一坐,和薛萍聊聊过去的故事,看看曾经看过的书。

如今,纸质书最辉煌的年代已然过去了,淑雅书屋里很难再恢复过去那样热闹的场面。薛萍对这些早已看淡,“任何事物都会留住一部分人,被它吸引的一部分人。”在她心里,纸质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阅读的温度也会在指尖翻阅图书的过程中得以上升。熬过疫情漫长的三年,淑雅书屋现在每月大概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薛萍非常知足。“就这样平淡的小日子,慢慢过。”

少年时,薛萍常望着家门口的白杨树发呆。“那时不知道叫白杨树,风一吹,树叶哗啦啦落下来,就叫它会跳舞的树。”薛萍盯着这些白杨树叶出神,想象它的故事。开了书屋以后,她制作了许多树叶形状的书签,送给来看书买书的顾客。“孩子们就像一棵小树苗,逐渐成长为大树。他们翻阅过的一本本图书,就像树叶一样,成为他们的一部分。”一季又一季的风吹过,树叶哗哗落下,小树完成了和树叶的共同成长,薛萍也完成了和孩子们的共同成长。

未来,薛萍心中有关于“诗和远方”的计划。有一天,淑雅书屋也将成为过去,薛萍想去城市图书馆里当志愿者、管理员。“只有一直与书相伴,才觉得安心。”她还想趁着身体尚可时,往南边走走,那是酝酿很久的梦想。过去的二十年,她牵挂这家小小的书屋,牵挂许许多多信任她的孩子们。未来,她想活得更自由更潇洒,带着这些美好的回忆向远方出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图片:吴涛)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1/202304/1abf7366e561086b9fbfab74dbb0968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