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鱼跃碧水,荷叶临风,芦苇摇曳,岸柳婆娑。各大小河湖以其独特的生态美景,成为嘉鱼一张绿色的生态名片。美景背后,是一支河湖打捞队用坚守绘就了另一种风景。他们以船为伴,每天在河道和湖面穿梭,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一湖秀水。
文章的主人公正是嘉鱼县河湖打捞队队长张国际。
水深,冰凉。在城市的河流之上,他穿越了多少沧桑。朝朝暮暮,目光如炬,千回百转,守护清流一汪。
天地苍茫,撑一叶扁舟,他只身前往。哪怕河间再多污秽,他双臂一伸,做一堵坚不可摧的墙。
“水清了,岸绿了,鱼欢了,人乐了。”张国际看着一汪汪清水,眼里充满了幸福感。
今年55岁的张国际人生前半段,一直在和水打交道,做了20多年的渔民。2017年,嘉鱼县招募“河湖打捞队”,他踊跃报名成为一名打捞队队员。
“像我这样在水边长大的,看到河道内水质变差,内心是很不舒服的。”和水中的垃圾、水草打交道已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9月9日一早,张国际开启新一天的河湖打捞工作。一艘船、一个打捞瓢、一把铁耙,就是他的打捞工具。今天的目的地是斧头湖。
“你看现在的斧头湖多美,展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生态图景。”张国际说,“前两天我过来巡湖,发现这里的水葫芦又长起来了,今天必须要过来打捞了。”
“老马,往这边捞一点,我们把这一块水葫芦都清掉。”张国际驾驶着保洁船,往有水葫芦的区域行驶。停下船后,他与同事老马,手持长长的铁耙,不断变换位置,互相配合默契。
烈日当头,高温天气仍在继续。张国际和同事逐渐被热浪包围,汗水还没来得及从脸颊上滑过,就滴落到了湖面上,皮肤也被晒得黝黑,尽管气温依旧居高不下,却丝毫没有减慢动作。
船上不能做饭,张国际一日三餐都是随便买点对付。他对吃几乎是“零要求”,馒头咸菜加白开水就能吃一顿。
“原来,河道水面的水葫芦比较多,每天都要打捞十多船。”张国际说,水葫芦多的时候,有几次缠住了打捞船的螺旋桨,今年河流环境更好了,一天也就打两三船。”这也正是嘉鱼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发生的质的变化。
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嘉鱼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扛牢河湖管理保护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建设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幸福河湖这一主线,不断探索河湖治理模式,用水清岸绿擦亮嘉鱼河湖底色。
不仅垃圾要清理,不法行为也要制止。有时候遇到地笼,张国际也会一并清除。打捞过程中,为了方便辨认,安放地笼网的捕鱼者会在投放地点上方,用一个塑料空瓶与地笼连接。
每看到一个塑料空瓶,张国际便会将船驶近,一旦确定是一个地笼网的投放处,便会用刀割断固定地笼的绳子,顺着塑料瓶的绳子将地笼网拖上船。
“有时候地笼实在是太结实了,只能下水慢慢割,有时候一割就是好几十分钟。”张国际说,特别是在气温低的时候,下水作业真的是透心凉。作业一段时间,就上船暖和暖和身子,然后再下船,如此反复。为了让河道“水清、河畅、鱼欢”,他必须这么做。
“现在市民比以前素质大为提高,放地笼的行为也比以前减少了许多。”张国际表示欣慰的同时,又提醒说,希望大家能理解打捞人员的工作,为了拥有水清岸绿的环境,请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时针指向下午3点,上岸后的张国际并没有闲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巡湖了,他不觉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除了负责每天的船只调度,张国际还要对各个湖泊进行巡查。他说,夏季巡湖,白天要防高温、晚上要防蚊虫,每班次巡查至少要花4个小时,走路在2万步以上。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往外跑,摔倒、摔伤是常有的事,手上和腿上留下了好几道疤。
夜晚8时整,斧头湖变得深沉而幽静,张国际这才回到家里。他并没有马上休息,而是坐在电脑前,认真地整理今天的巡湖日记,然后上报,并联系第二天的船只。尽管休息了,但仍处于24小时待命的状态,夜间听到任何动静、接到任何电话,他都会随时起身。
张国际所在的河道打捞队共有10多名队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这份工作夏天酷热,冬天又湿又凉,工作环境脏,收入也不算高。但张国际他们更看重这份工作的稳定,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市民拥有水清岸绿的环境。
“刚开始我老伴和家人都还不同意,觉得这活又累又没什么钱,但人总要有点奉献精神。”张国际说,经过治理,现在各河湖水质大幅好转,也比原来更清澈了。“这是造福后代的好事。只要我干得动,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
住在河边,漂在河上,张国际将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嘉鱼的河湖上。“情系湖泊心系水”,张国际用这7个字表达自己对河湖的感情,“我坚守的时间越长,对这里的感情越深,越舍不得离开,也越来越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只要我还能动,我会一直干下去。”
编辑:李浩
编审:张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