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滨江生态大美画卷——看嘉鱼如何通过“双集中”解决城市不紧凑问题

05-24 15:00  

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以城留人,以城聚人。城市是推进“双集中”的重要载体。

“双集中”以来,嘉鱼一方面通过空间集聚和功能优化等措施,保持城市活力,挖掘潜在动力,提升区域效率,应对人口流失。另一方面做好“加减法”,有增有减、以减促增,通过量的减少来实现质的提升。

“我们改变过去沿江、沿路分散发展格局,突出县城小精灵特征和一江两水三山七湖生态基底,构建两组团两片区一旅游带(滨江生活组团、城东文教组团、产城融合片区、绿色食品加工片区、环湖生态旅游带)的县城理想空间布局。”嘉鱼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补齐问题短板、优化公共服务,嘉鱼城市“面子”“里子”更加协调,城市更加美丽宜居,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唱好“老城新曲” 改出温馨满堂春

5月20日,在鱼岳镇北门一路工行小区,平整宽敞的沥青路面,规范有序的停车位,修葺完好的休闲角,让曾经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院子内,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欢声笑语不断。凉亭一角,老人闲话家常……好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幅场景。由于年代久远,小区公共设施长期超负荷使用,道路破损、坑洼不平;公共楼道墙面斑驳、扶梯把手锈迹斑斑;线路布局混乱,用电安全堪忧……

2023年4月,该小区被纳入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楼道重新刷漆,规整杂乱的线缆,地下雨污分流,道路重新硬化,统一规划停车位。经过一番改造,小区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

工行小区是嘉鱼北门一路片区老旧改项目之一。近年来,该县针对相邻或相近的老旧小区,采取集中连片改造的模式。按照“体检查病、连片改造、系统治理”的原则,通过实地走访勘察,多方收集居民改造意愿,确定成片改造项目21个。

在此基础上,嘉鱼县通过拆除违章建筑、相邻围墙,破解独立分割的“小”小区,充分挖掘小区内及周边闲置用地,完善配套设施,改成一批设施齐全、场地共享、环境更美的“大”小区。

“整个北门一路片区老旧改项目,包括6个小区。”县住建局干部梁义介绍,原来小区与小区之间都用围墙隔开,如果以单个小区改造,必然零散无序,重复投资。采取集中连片综合改造的方式,则可以提升投入效益、改善城市整体形象。经过与居民代表充分地沟通交流,嘉鱼决定打破围墙边界,实行集中连片综合整治,构建城市“大家园”。

破墙,破的是有形之墙,同时也打开了无形的“心墙”。“几个小区合并拆除了300多米的围墙。”小区支部书记夏绍平说,多亏了老旧小区拆墙并院,现在院子大了,环境美了,还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除了修缮基础设施,如何让改造后的小区更有烟火气、书香味和岁月感,满足居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嘉鱼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凤凰大道位于嘉鱼老城区,该片区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金声故居便是其中之一。据了解,金声是明朝崇祯年间嘉鱼籍礼部尚书,他的故居目前正在进行修缮。

“对于凤凰大道片区的老旧改造,我们的宗旨是打造历史特色街区。”梁义说,适当修缮老城区的人文历史遗迹,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精神上又有了一处栖息之处,使古老嘉鱼城不仅山清水秀,街美楼高,也充满了城市文化个性和城市魅力,让古今相得益彰。

后期如何管?嘉鱼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构建“镇党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纵向到底的五级组织架构和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五位一体”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完成70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328栋居民楼、6390户居民,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亿元。

扮靓“城市空间” 提升品质“第一等”

鱼岳镇小湖岸边是一处占地面积17000余平方米的小雅公园,分广场区、儿童活动区、疏林草地区和滨水休闲区。园内绿树成荫,树木茂盛。草坪上,嫩绿的小草,五颜六色的小花,点缀得五彩斑斓。

自然朴实、舒适大方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小湖片区、北门湖、沙阳大道周边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据介绍,今年2月1日,省住建厅公布2023年度“最美口袋公园”评选结果,50个精美的口袋公园入选,小雅公园榜上有名。

家住北门湖的黄亚琴表示,小雅公园建好后她早晚都会过来散步,她说:“平时工作都很忙,没有机会去远处走走,现在在家门口的公园就可以赏花看水,令人放松陶醉。”

近年来,嘉鱼县对各片区内的“零碎”空间进行摸排,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广泛征集民众意见,优先向绿化水平低、人口密度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老城区布局,利用老旧小区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规划建设“口袋公园”,在百姓身边“见缝插绿”,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截至目前,嘉鱼县城区公园绿地面积238.61公顷,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6.34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8.03%,共有公园绿地49处。

完善县城功能品质,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显得尤为关键。

三湖大道延伸段已正式通车。多年的“断头路”变成双向6车道的“畅通路”,赢得群众一致赞誉。记者了解到,三湖连江大道延伸段是通往白云山公墓的必经之路,每年清明有约10万人扫墓,狭窄、破损的道路拥挤不堪。

该路通车后,不仅方便沿线3个村数千名群众出行、嘉鱼县群众扫墓,还打通了三环线,从武汉经高速、走嘉鱼三环线到南门村等地,可不用绕行县城,节约20分钟车程。

樱花南路也是一条困扰群众多年的“断头路”。如今,这条路不仅即将拉通,而且还将以项目建设的形式进行城市营销。城市因商而兴、因商而活。嘉鱼县将投资10亿元在这里打造商业综合体。

“这条路通了以后,一方面方便了我们居民的出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里面做点小生意。”居民王阿姨说。

据介绍,该项目充分挖掘“南有嘉鱼”文化主题,立足嘉鱼特色,塑造嘉鱼城市IP,定位为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新的嘉鱼商业娱乐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17655㎡,由八个地块组成,项目主要功能布局为商业、办公、商住及公园等。

“项目以空间更新、融合共生为核心理念,根据时代未来发展,传承延续城市脉络,融合创新生活空间,辅以各类城市综合配套,更新城市,赋能生态,为嘉鱼县提供崭新的生活方式。”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双集中”工作开展以来,嘉鱼县一方面聚焦进城群众“衣食住行、业教保医”需求,推进要素向城区集中,提升县城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通过打通断头路,实施穿城国道改线,新建11条内部通道,构建快进快出的交通体系。同时,加快推进牛头山森林公园、三湖连江提档升级等项目,并谋划环湖梅澥湖城市客厅的建设,旨在建优建美水韵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如今,天蓝、水清、路净、城靓。人文气息和自然风貌相互交融,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嘉鱼印象”。在嘉鱼,高品质生活愈发触手可及。

锚定绿色低碳 绘就生态新画卷

5月20日,在嘉鱼县第一小学餐厨垃圾处理站,几位工人运来几桶餐厨垃圾,操作员轻点屏幕“一键启动”,处理设备缓缓抬升垃圾桶,将垃圾倒进入料口。4个小时后,垃圾将降解成油脂和有机肥。

“嘉鱼县第一小学餐厨垃圾处理站每天处理餐厨垃圾约0.5吨,产生油脂约19.3千克、肥料50千克。”县城管执法局党组成员龙继学介绍,像这样的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站,全县已建成16个。其中,城区5座,乡镇11座。

这使得嘉鱼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日处理能力达12.5吨,日均处理10吨,每吨费用230元,实现营收70元。

“结合污水收集、固废处理的需要,站点均建在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旁,有效规避了环保风险。区域覆盖率达到90%以上,集中收集率达到95%。”龙继学介绍,每个站点所产出的油脂,再由湖北振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3000元/吨-6000元/吨的价格进行回收,再将生物油提炼成汽油、柴油等,打造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

去年“双集中”以来,嘉鱼县坚持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们严格规定了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收集运输企业及资源化利用单位的责任和法律义务,积极构建覆盖主要城区的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体系。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联合巡查、联合执法,打击非法收集、处理餐厨垃圾人员,防止餐厨垃圾非法外流,增加收集量。”龙继学说。

他提供了两组数据:餐饮垃圾收集量去年5月份仅为42.3吨,今年3月份达到279.59吨,增幅为561%;餐厨垃圾收运户数从去年5月份的157家增加到今年3月份的306家,增幅高达94.9%。

如此高的增幅比例得益于该县城管执法部门逐街逐巷逐店对全县所有餐饮企业开展上门宣传,逐店张贴告知函,逐店签订收运协议,逐店明确餐厨垃圾收运联系人,逐店约定收集时间和地点。对不配合收集的,先由食品协会、餐饮协会教育;教育后仍不配合的,交由执法部门严厉打击。

今年1月-3月,全县累计处理餐厨垃圾总量725.93吨,累计产出油脂量10.63吨,累计产出有机肥量51.15吨。

垃圾分类也是嘉鱼循环经济的一大亮点。记者来到嘉鱼县君邻天下小区,感受到该小区取缔垃圾桶、建设智能垃圾收集房后的明显变化。

君邻天下小区是嘉鱼县智能垃圾分类其中一个试点小区。此前,物业配置了13名保洁人员、30余个垃圾桶、3个勾臂箱,承担小区日常生活垃圾运转工作。

被纳入智能垃圾分类试点后,该小区取缔了垃圾勾臂箱和垃圾桶,并在小区新建四分类智能垃圾分类亭,设置了3套大垃圾桶,作为临时中转使用。

去年以来,嘉鱼县坚持城乡环卫一体化、分类链条化,加快构建分类处理体系。采取市场化模式运作设施建设,引进云果公司及物联智能垃圾分类设备,通过简单的系统化操作和现金奖励机制,鼓励引导居民知晓、参与垃圾分类。

县城内在61个试点小区推动垃圾“三分类”向“四分类”转变,从全天候投放收集向定时定点投放收集转变,投入13套智能生活垃圾收集房和10套可回收物回收站;撤桶206个,增设误时投递桶53个,撤出勾臂箱18个,提升处置能力。

据介绍,全县组建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4支收运队伍,共配置9台垃圾分类车,全天候清运试点小区垃圾,基本实现了各类垃圾的单独收运、专车运输,打造“定点、定时、定车”垃圾分类回收新模式。

同时,采取“大分流、小分类”模式,租赁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AI大数据运营监测中心等,构建“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环利用一条链,智慧监管一张网”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全链条体系。

在农村推行“一坑两桶三上门”生活垃圾分类法,全县1433个自然村,已完成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1001个,实现垃圾源头分类和源头减量。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建立了绿色低碳管控政策体系,制定了城市天际线、湖泊岸线、市容市貌管控措施,有效加强了县城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管控。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应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中来。”嘉鱼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一审:熊琦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1/202212/1c40225d9afb63bef599179456abee5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