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 通讯员毛凌云)渡普镇杨家咀村是一个正在加速转型发展的小乡村,它位于渡普以北,紧邻咸潘一级路,距潘湾镇区不到5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域面积7275亩,其中耕地5038亩,水面700亩,现有村民829户2941人,其中,丹江水库移民51户253人。
近年来,杨家咀村向内挖潜转型发展,向外借力招商引资,一步一步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与渡普镇杨家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昌华的扎实工作密不可分。
张昌华1996年12月退伍,之后在广州务工,2009年回到村里创业,2012年进入村“两委”,2018年11月当选为杨家咀村书记、主任,2021年当选县人大代表。
扶贫小车间 生产“大”幸福
“哒哒哒,哒哒哒……”走进“扶贫车间”唯衣服装厂,几十台缝纫机飞转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流水生产线的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手脚麻利地忙活着,裁剪、压线、填充合缝……不一会,一件件崭新的衣服在他们手中制作完成。
唯衣服装厂是由张昌华置办。“二十年前,我们杨家咀村有许多村民在广东各地服装厂打工,我退伍后也在广州的服装厂工作了近十年,后来不少村民把技术带回村里,开办家庭制衣作坊,慢慢在汉正街打出了名气。”张昌华说。
后来,小作坊经过合伙、兼并、淘汰,逐渐形成了3家规模较大的制衣企业,分别是唯衣服装厂、柯玛服饰和伊千家服饰。其中,唯衣服装厂是杨家咀村服装加工业发展的典型,该厂由3家小制衣厂合并组成,总投资500万元,占地10亩,拥有各类制衣设备80余台。2018年3月建成投产,年产成衣10余万件,年产值达600余万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9年,该厂被授予“扶贫车间”称号。为更好发挥车间作用,张昌华多次到企业谈订单,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车间终于开始走上正轨,吸纳村民就业60余人,其中贫困户13人、残疾人3人、留守妇女36人。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
家住蒲圻湖村的村民罗永祥在这里找到了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扶贫车间真好,不出远门就可以每个月挣到4000多元,还能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举两得。”工人罗永祥说,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这里工作。一家三口实现了脱贫。
“我们这里主要是生产工装,生产订单比较稳定。”张昌华说,将继续扩大帮扶车间的规模,积极对接各类企业,争取更多订单,打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产业强村富民 乡村振兴“底气”十足
“杨家咀村产业发展空间狭小,主要是缺少产业发展用地,招引来的项目经常面临落地难的窘境。面对这种困境,我们积极向内挖潜,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激活闲置资产,服务项目落地。”张昌华说。
2017年,宏博医疗有意落户杨家咀村,却因找不到地方陷入两难。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张昌华带着村两委通过多方协商,将原来老农机厂的20余亩土地腾出来,转给这家企业落户。
据了解,宏博医疗投资300万元建厂,当年投产见效,年产值400余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工资3000元-7000元。通过“腾笼换鸟”这种工作思路,杨家咀村后续又引进落户了4家企业,实现了村级招商引资的破冰突围。
有了前面招商经验,杨家咀村进一步拓展招商思路,巧打政策牌、乡情牌、战友牌,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
2022年,经渡普镇企业老板穿针引线,木材加工企业中楚弘落户杨家咀村。该企业主要是生产物流用的木质托盘,项目总投资达1个多亿,占地四十多亩,2022年动工,2023年投产,年产值6000余万,带动本地100余名村民就业,是渡普镇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这样的大项目在杨家咀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今年,张昌华又跟着镇招商专班去广州、深圳招商,拜访了在外经商的渡普乡贤,诚邀他们回家看看变化,返乡投资创业。“我们已经联系到了一个杨家咀籍企业老总,他早年外出打拼,今年已经七十多岁,在广东有1家医院,还从事房地产业,公司市值上百亿,他有意向在杨家咀村投资8000万元建设农产品加工厂,这个项目我们正在跟进。”张昌华说。
随着招商引资而来的,还有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村民们的思想也在转变。目前,杨家咀村共发展高产“两瓜两菜”4000余亩、虾稻轮作1200余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5家,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正向集约高效现代农业发展。
用心用情用力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作为县人大代表,每年张昌华都会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写成议案向县委、县政府反映。今年1月,他提交了丰收支渠改造工程议案,并得到了回复。
丰收支渠是渡普镇重要农田水利设施,始建于50年代,灌溉面积达8000余亩。因年代久远,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抗旱排涝灌溉需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丰收支渠上游四组段新建拦水坝,彻底解决了抗旱用水难的问题。
近年来,杨家咀村共修复防汛抗旱设施5座,新建2座泵站,对9公里大小沟渠进行清淤硬化,新修高标准农田2000亩。还争取到1600万元的省级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项目,把渡普和潘湾农业废弃物(主要是废弃菜叶等)转化为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这些年,张昌华通过多种帮扶手段,逐步帮助村民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困有所助,让在外务工的乡亲们无后顾之忧。38户低保户、8户五保户、62名残疾人、1名孤儿都被纳入民政救助范围。全村111户48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居民医保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还有一家民营福利院,服务老人46名。
2020年,张昌华争取民政资金30万元,新建村级公益性墓地2.4亩。现在,村民过年过节返乡,车子一直开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通网,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村民们在太阳能路灯下的步道上散步,都感叹家乡的变化之大。
2019年,张昌华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除乱搭乱建23处,破旧房屋25处,破损广告牌42个。出动各类机械70台次,清理存量垃圾1195.5吨,清除公共空间“小菜地”48处。
同时,对沿河公路、村主干道和样板路段进行整治,栽植桂花、栀子花、楠木、红叶石楠等植物3980余株,绿化美化3250平方米。多方筹集资金,硬化拓宽道路4.7公里,修整路面和沟坡2.6公里,沟渠修整清淤8公里。
大力推进村湾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对杨家咀村三组、四组居民点进行绿化美化、小微水体改造和沟渠清淤。争取省级美丽移民乡村建设项目,对潘湾镇到杨家咀村道路两旁步道进行硬化绿化,修建排水设施。
从2019年至2024年,共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5个,总投资达650万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大为改善。
张昌华却谦虚地说:“我是退伍军人,部队培养的不怕吃苦、敢于碰硬优良作风,让我在家乡建设中如鱼得水;同时我还是个人大代表,为老百姓办实事、替他们代言都是我的责任,只希望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一审:陶满玲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