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普镇人大:踏露问计“雪裙仙子”

04-11 15:08  

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 通讯员毛凌云)4月11日,清晨的薄雾还缠绕在渡普镇蒲圻湖村的菌棚上,人大代表周旋的胶鞋已沾满露水。她弯腰拨开遮阳网,一朵刚冒头的竹荪顶着晶莹水珠,雪白菌裙在晨风中舒展,像极了跳芭蕾的仙子。

当天,渡普镇人大第四代表小组深入蒲圻湖村竹荪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为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因形态雅致、口感鲜美且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被誉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菌中皇后”,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其种植技术门槛较高,从整地、拌料、铺竹屑到摘菇、烘干等工序复杂精细。蒲圻湖村党支部瞄准这一特色产业,牵头成立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技术共享、订单帮扶等方式,破解农户“不敢种、不会种”难题。

目前,全村竹荪种植面积从最初的70亩扩展至160亩,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带动3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踩着咯吱作响的竹屑基质,代表们钻进菌棚。种植户老张正弓着腰给菌床“盖被子”,见到熟人便直起身捶腰:“周代表瞧瞧,比头年肥了半指宽!”她说的正是当年死活不敢试种的竹荪。几年前村支书带着党员在自家地里搭起第一个菌棚时,村民都当作是“干部们闲得慌”,如今老张家菌棚年入八万元,逢人便夸“小竹荪赛过金疙瘩”。

“竹荪娇贵,湿度差一度、光照多一分都可能影响品质。”村民议事厅成员昌先发介绍。为提高种植成活率,合作社定期举办技术培训会,邀请农业专家围绕覆土搭棚、温湿度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环节开展实操指导。同时开展“田间课堂”,由种植能手现场示范菌棒培育、菌丝养护等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化生产。

据悉,渡普镇人大将持续发挥监督职能,通过组织代表定期回访、开展产业专题询问等方式,跟踪竹荪产业发展情况。“人大代表既是‘监督员’更是‘服务员’,我们将继续紧盯群众关切,架好产业振兴‘连心桥’。”周旋表示。

活动结束时,代表们的调研车驶过新硬化的产业路。后视镜里,连片菌棚亮起补光灯,宛如撒落湖畔的星子。想起几年前争论是否引进竹荪种植的场景,当时反对声里那句“种蘑菇还能种出花来”,如今被合作社琳琅满目的菌菇酱、菌类盆景给出了最生动的回答。

车轮碾过路面积水,倒映着灯光的涟漪里,仿佛能看见更多“仙菌传奇”正在萌芽。

一审:夏明亮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1/202504/d2def46a74e0b3bbe2e70269610e03e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