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干部素质提升年”】未竟的承诺与兑现的民生——黄加在鱼岳镇的昼夜坚守

05-08 15:45  

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鱼岳镇政府的一扇窗,常年在夜色中透出暖黄的光。这束光属于镇党委副书记黄加,它见证过凌晨三点反复修改的征地补偿方案,见证过暴雨中垒起防汛沙袋时溅落的水花,也见证过为独居老人安装燃气报警器时专注的身影。然而,鲜少有人知晓,这灯光下,还映照过儿子考试前夜独自复习的孤单背影,以及妻子第9次无奈取消的体检预约单。

有人称他为“铁脚板干部”,他用双脚丈量全镇151个网格,每一步都踏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有人赞他是“泥土味的诗人”,在沥青接缝与稻花香里,书写着民生的动人篇章。当我们试图用文字描绘这位基层干部时,才发现他的生命早已与这片土地紧紧缠绕——那些未能兑现的家庭承诺,化作樱花南路川流不息的车辆;那些错失的亲子时光,酿成文明超市里居民的欢声笑语。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舍得”哲学,更是乡镇发展画卷中最温暖的注脚。

破冰者:泥土里生长的“民生路标”

四月正午,烈日炙烤大地。黄加蹲在樱花南路尚未完全冷却的沥青路面上,沥青散发的热气裹挟着刺鼻气味扑面而来,他却全然不顾,伸出指尖仔细感受路面平整度,指甲缝里沾满黑色沥青碎屑。这条因征地纠纷搁置多年的“断头路”,承载着三个社区上万居民对便捷出行的期盼。

路旁新栽的树下,几位老人正悠闲地逗弄婴儿车里的孙辈,他们不知道,在这路的规划图上,曾留下黄加对儿子深深的思念——某次伏案画图到深夜,疲惫之际,他下意识写下儿子的小名。

在黄加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满是记号笔痕迹的《鱼岳镇重点项目作战图》。红蓝箭头纵横交错,每个标注背后都是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在攻克嘉腾新材料征迁及电力杆线迁移难题时,他带领村组干部和技术人员连续23天驻守项目一线。每天清晨七点,他准时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分析前一天的工作进展,商讨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深夜十一点,大家围坐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里,就着昏黄的灯光,继续研究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为了找到最优方案,他们累计绘制了三版不同的设计图纸,在一个月内顺利完成征地拆迁和电力杆线迁移任务。期间,妻子送来的结石药在公文包里躺了半个月,直到疼痛难忍,他才发现药盒上的提醒标签早已字迹模糊。

在交通物流枢纽中心122亩征地现场,黄加独创“三心工作法”。政策解读时,他将晦涩的政策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言,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挨家挨户送到村民手中,耐心讲解,平均每天要重复讲解政策十余次;补偿测算过程中,他带领工作人员对每一户的土地、房屋等进行精确测量,反复核对数据,确保零误差;矛盾调解时,面对情绪激动的村民,他总是微笑着倾听,用一杯热茶、一句贴心话安抚村民情绪,累计成功调解大小矛盾纠纷20余起,最终实现零上访签约。然而,这份耐心却没能留给儿子。他曾答应儿子期末考试结束后,带他去武汉欢乐谷游玩,可到了约定日期,却因协调拆迁补偿事宜而爽约。

面对“恋江湖”文旅项目土地流转难题,他顶着酷暑连续18个夜晚组织召开屋场夜话。为了说服村民,他收集了大量周边地区文旅项目成功案例,反复劝说:“乡亲们,景区建起来,咱们的土特产就能变成金招牌!”。他的嗓子变得沙哑,甚至需要靠润喉片才能继续说话。对于部分“钉子户”,他带着村组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要时发动当事人身边人帮忙做工作,有次还带队赴武汉邀请当事人亲属回来帮忙做劝说工作,最终,村民在他的耐心劝说下纷纷签订了流转合同,确保了项目进度。

暮色降临,黄加总爱站在未拆的蓝色围挡前查看工程进度。有遛弯的老人家认出他:“黄干部,这路啥时候铺好哇?”他立刻掏出随身带着的图纸,认真比划起来,突然一张蜡笔画掉了出来——儿子把未完工的樱花南路画成了彩虹桥,歪歪扭扭地标注着“爸爸的路通到天上星星”。

晚风拂过工地,那些藏在公文包里的药片、爽约的欢乐谷门票、错过的亲子露营,此刻都化作混凝土里细微的震颤。他深知,自己不过是泥土里万千“民生路标”中的一员,但当第一片树叶落在未干透的沥青上时,整条路都将泛起春天的生机……

绣花匠:针脚里设置的文明密码

在文明创建这场“绣花工程”中,黄加摸索出一套“三维治理法”。他为全镇151个网格精心配备“文明工具箱”,箱内不仅有铲刀、喷壶、抹布等十件套,还细心附上使用说明卡片。每周,他都会随机抽取网格进行检查,通过工具箱内工具的磨损程度、清洁用品的使用量等细节,判断网格文明维护工作开展情况。文明城市建设期间,黄加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发动2000余名“银发督导员”“红领巾劝导队”开展“随手拍”行动。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反馈。累计整改问题点位2300余处。同时,他还创新推出“文明积分超市”,制定详细的积分兑换规则,居民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捡起一次垃圾等行为都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东街社区的“星空夜话”如今已成为鱼岳镇的文化IP。每月15日晚,黄加都会准时坐在老樟树下的石凳上。他打开手电筒,光柱照亮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王婶说的晾衣架改造下周落实”“李哥反映的广场舞噪音已协调错峰”……三年半来,十几本民情笔记写满民生冷暖,179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其中一个笔记本里,夹着儿子考试前夜的留言条:“爸爸,我把‘星空夜话’写进作文了,老师说这叫‘基层治理的浪漫主义’。”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降雨量达到70毫米,城区多处积水严重。黄加迅速带领创文突击队奔赴现场,通宵抢修  处积水点。他们穿着雨衣,拿着铁锹,在齐膝深的水中清理堵塞的排水口。天亮时,浑身湿透的干部们发现,不知哪位居民悄悄在防汛沙袋上放了热姜汤。而就在这个雨夜,儿子独自在家完成了考试前的最后复习,还在给父亲的留言中写道:“我让妈妈带我去樱花南路看了看,这条路真宽。”晨光中,黄加捧着保温桶,手微微颤抖,姜汤的热气模糊了双眼——就像儿子出生时,他在产房外激动落泪的那一刻。

守夜人:万家灯火的最后一道防线

深夜的镇政府值班室,灯光昏暗,黄加紧盯着燃气安全整治进度表,眉头紧锁。“86.35%的安装率还不够!”他突然起身,披上外套,喊上社区书记,驱车前往那几户还未安装燃气报警器的独居老人家。副驾驶座上放着儿子落下的数学作业本,最后一题的空白处,画着一个戴着安全帽的小人,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爸爸的夜间巡查路线图”。

在安全生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黄加展现出近乎严苛的执着。在自住房隐患排查工作中,他亲自带队,对全镇房屋进行拉网式排查。为了确保排查无死角,他和工作人员爬上陡峭的屋顶检查瓦片,钻进狭窄的地下室查看墙体结构。经过专业鉴定,14栋疑似危房需要进行加固或重建。验收当天,他在某户门前发现一处细微的墙体裂缝,立即要求施工方重新检查整改,直到确认安全无误才放心离开。

在防汛工作中,黄加提前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多次防汛演练。每次演练,他都亲自指挥,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改进。汛期来临,他主动请缨驻守防汛一线,连续一周吃住在堤坝上。每天凌晨,当人们都在熟睡时,他打着手电筒,沿着堤坝仔细巡查,不放过任何一处隐患。有一次巡查时,他发现一处堤坝出现渗水迹象,立即组织人员抢险,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成功排除险情,守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黄加的努力下,鱼岳镇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而他,依然坚守在基层一线,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如同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鱼岳镇前行的道路 。

一审:夏明亮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31/202505/7ec2e93b48595ef270b8f40034de17a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