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邓丹)杨雪,女,1989年1月生,湖北荆州人,山西大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2011年参加工作,201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1年9月至今担任渡普镇人民政府党委副书记。曾任渡普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2023年分管项目建设工作以来,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产业振兴、民生服务等领域书写了不凡篇章。从田间地头到项目现场,从协调矛盾到谋划发展,她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初心,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企业眼中的“贴心人”。在渡普镇工作十多年,2017年、2020年、2023年年度考核优秀,获评嘉鱼县2024年项目建设先进个人。
迎难而上:以真情破冰,啃下“硬骨头”
渡普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涉及南部4个行政村,总面积8323.70公顷,总投资9.2亿元。项目涵盖农用地整合、生态修复、产业植入等五大工程,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然而,项目初期却遭遇村民的强烈质疑:“田埂推平后,自家的地还是自己的吗?”“整治后收入能保障吗?”面对这些疑虑,刚接手项目的杨雪深知,唯有以心换心,方能破冰前行。
沉下去:用脚步丈量民情
杨雪摒弃“办公室调度”的传统模式,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她与镇村干部走遍烟墩村、净堡村等4个行政村,通过入户走访和村湾夜话等多种形式,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启动初期,村民老鲁曾因担心土地权益受损,多次拒绝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面对老鲁的抵触情绪,镇党委副书记杨雪与镇村干部经常登门走访,以政策解读与情感沟通双管齐下的方式,化解矛盾,耐心解释政策,“整治后,鱼池规划成片,机械化种养殖更高效,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收入双倍增收。”最终打消了老鲁的顾虑。
走出去:以示范消除疑虑
“要想做通村民们的工作,首先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了解他们的担忧!”杨雪说。项目推进后“小田变大田”,田地之间原本的界限被推倒,自家的田不再是自家的。村民们对项目后续发展有疑虑很正常,关键是怎么打消他们的疑虑,用发展事实来推翻他们的担忧。
为让村民直观感受项目效益,杨雪带领镇干部和村民代表赴咸安区向阳湖镇考察,当地通过整治实现土地增值、产业升级的案例,让村民备受鼓舞。返程后,镇党委研究决定在大路铺村启动400亩试点。
融进去:用发展凝聚共识
信任源于透明,为了深入了解群众心里的想法,杨雪与村组干部定期召开“田间议事会”,邀请村民参与项目设计。2023年4月,在大路铺村水田垦造现场,20余名村民代表与设计方围坐商讨,“在种粮食方面你们是专家,最有发言权。外湖围堤修多高、环沟挖多深、田块划多大?我们今天就围绕这些问题听听大家的建议,请大家畅所欲言。”
从环沟、机耕路的宽度,外湖围堤、田坎的高度,以及田块大小、坡比、电改、灌溉排涝,每个细节都充分讨论。“环沟宽度增加半米,既能防洪又方便机械作业!”“灌溉排涝方面我们建议走明渠,并且渠面要硬化,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用得更久,造福子孙后代。”村民提议被采纳后,感慨道:“党委政府是真把咱的话当回事!”
实干担当:三管齐下,破解“生死局”
2023年4月,“浔味嘉鱼”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渡普,却因鱼塘清退问题陷入僵局。数百户村民刚投放鱼苗,清退意味着血本无归。一时间,抱怨声、质疑声此起彼伏。
急民所急:昼夜奔波解燃眉
渡普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指挥部第一时间成立“卖鱼专班”,杨雪与村书记带领干部跑市场、找销路,联系武汉白沙洲批发市场,协调冷链车连夜运鱼;对接县农业专班和南江水产公司,对项目区内部分农户鱼苗进行放流养殖。两个月里,她与干部们黑白颠倒,拖鱼车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凌晨三点还在鱼塘边过磅装车,每天都在跟鱼打交道。村民也被她的决心打动,积极配合项目建设,最终50余万斤鱼苗全部售罄,村民损失也降至最低。
统筹全局:多方协调保进度
鱼塘清退与产业园建设必须同步推进。杨雪白天协调施工队进场,晚上挨家挨户签协议。在资金未到位,工期却不能耽搁的情况下,杨雪一边带着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地上门跟村民做工作,一边卖鱼,一边调度协调施工,三管齐下,样样出彩,最终完成了浔味堂嘉鱼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38亩土地流转。“项目建设固然重要,村民权益也不容侵犯,我们要将心比心,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有村民临时反悔,她也不厌其烦的上门谈心,最终以诚意打动对方。
创新机制:长效护航促共赢
为做大做强村集体收益,保障农户权益,杨雪推动建立“项目风险评估机制”,要求企业入驻前与村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如今,“浔味嘉鱼”不仅提供就业岗位,还与村民共建养殖合作社,形成“企业+农户”利益共同体。“以前怕项目,现在盼项目!”村民的话道出了转变。
作风过硬:以服务树口碑,赢得“双满意”
在杨雪看来,干部作风是项目的“生命线”。她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用细致服务赢得企业与群众“双口碑”。
企业眼中的“护航者”
2023年底,在与湖北牧之星牛羊肉食品加工及蔬菜配送项目洽谈时,得知该项目污水处理量很大,杨雪带领干部连夜整理材料,跑遍环保、水利等6个部门,赶在春节前拿到批文。项目开工后,她将办公室搬到指挥部,白天协调水电接入,晚上与企业家商讨生产线布局。扎实的作风让企业家们再一次吃下定心丸。项目负责人感慨:“有这样的领导班子在,我们只管放心投资!”
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杨雪的办公室墙上贴满项目进度表,从万亩良田整治到一条沟渠修缮,每个节点都清晰标注。2024年初,烟墩村灌溉渠因突降暴雨堵塞,她冒雨赶到现场,在泥水中查勘,当晚召集施工方整改。“渠修好了,咱心里也踏实了!”村民的赞誉,是她最珍视的勋章。
自我锤炼的“追光者”
“我现在多积累一点经验,今后可以更好地服务项目!”这是杨雪常挂嘴边的话。她坚持每日“三查”:查进度、查问题、查作风。项目推进会、村民夜话会、企业座谈会……她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却从未喊过一声累。“看到村庄变美、村民致富,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柔肩亦扛千钧担,巾帼何曾让须眉。
从全域整治到产业振兴,从矛盾调解到民生服务,杨雪用“铁脚板”踏平坎坷,以“真性情”凝聚人心。她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照亮的是图纸上的规划线,更是百姓心中的希望线。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她以行动证明:巾帼担当,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柔肩之上,扛起的是时代重任,托起的是万家幸福。柔肩亦能擎天,巾帼从未退场。杨雪的故事,是无数基层女性干部的缩影。她们以坚韧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广袤乡村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诗篇。而历史终将铭记:乡村振兴的路上,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她们的初心,每一份幸福都镌刻着她们的姓名。
一审:李浩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