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祁声坤 通讯员刘书帆)晨光熹微,穿透渡普镇蒲圻湖村竹荪种植棚的纱网,在雪白的菌伞上跳跃;幸福食堂里,氤氲的饭菜香气与老人们的笑语交织;田间地头,万米沟渠水流潺潺,映照着沃野平畴;房前屋后,整洁的庭院花木扶疏,绘就宜居新图景。走进渡普镇蒲圻湖村,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这幅画卷的执笔人,正是由48名党员组成的坚强战斗堡垒——蒲圻湖村党支部。他们以组织之力为轴,以实干担当为墨,驱动着2058名村民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强基固本:疏通民心渠,铸牢主心骨
“打铁必须自身硬”。蒲圻湖村党支部深谙,组织力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正是锤炼组织力的试金石。
当“农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老大难问题成为村民心头之痛时,党支部迅速吹响集结号。村党支部书记昌先发率先垂范,扛起铁锹,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党员群众,一头扎进攻坚克难的战场。汗水浸润泥土,信念铸就工程。12800米沟渠重焕生机,滋养农田,水毁的生产道路重归平坦,为丰收铺就了坚实通途。
疏通民心渠,铸牢主心骨。党支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疏通的是沟渠,畅通的是民心,筑牢的是党在基层最坚实的执政根基,让“主心骨”的形象在村民心中巍然矗立。
产业赋能:小菌菇撬动大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面对传统农业的增收瓶颈,党支部在昌先发的带领下,联合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精准把脉,以破局之勇引入竹荪特色产业。党员骨干冲锋在前,走访能人、协调流转,成功动员熊福等乡土人才返乡,点燃了试种的火种。成功的喜悦并未让支部止步,他们以长远眼光谋篇布局,主动牵手高校科技力量,引入专家团队驻点指导,推动种植技术革新与规模扩张。
如今,130亩竹荪蓬勃生长,产品供不应求,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菌菇饭碗”,数字无言,却最有力: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了从2015年0.5万元到2024年31.47万元的惊人跨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2年1.76万元跃升至2024年2.35万元。在稳固传统“两瓜”“两菜”的同时,这朵“致富伞”已然撑起了强村富民的艳阳天。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竹荪+羊肚菌’轮作模式,以‘多菌联动’拓宽共富新途,打造样板田。”昌先发激动地说道。
善治惠民:暖心饭香润桑榆
治理有效,民心所向。蒲圻湖党支部将服务的温度精准送达村民心坎上。
针对高龄、独居老人“做饭难”“吃饭冷清”的揪心事,党支部通过“村湾夜话”倾听民声。今年5月,从民意收集到揭牌运营,蒲圻湖村“幸福食堂”仅用一个月时间,便飘出暖心的饭香。
7月25日,当记者再次走访时,“幸福食堂”又有了新变化。
原来正值夏季高温,为方便老人们用餐,党支部决定开始送餐服务:70岁—79岁老人每月200元,80岁以上老人每月100元,一天两餐,包含中餐和晚餐。“一餐热饭”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稳稳托起了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这只是善治图景的一角。党支部织密服务网络,“党员中心户”精准对接民需,“最美庭院”评选扮靓家园激发动力,“村湾夜话”“人民议事厅”让村民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真正实现了“小事有人管,大事共商议”的基层民主新气象。民心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紧紧凝聚。
荣誉为阶,续写新篇;累累硕果,见证足迹。
从“2015年度示范妇女之家”到连续获评“2016—2017年度文明村”,从“2018—2019年度县级文明村”再到“2021年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崇高荣誉,每一块奖牌都铭刻着蒲圻湖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砥砺前行的坚实步伐。
蒲圻湖村的生动实践昭示:一个组织有力、一心为民的党支部,就是驱动乡村振兴最强劲的“红色引擎”。在支部书记昌先发等一班人的带领下,他们以疏通沟渠的实干凝聚民心,以发展菌菇的智慧点土成金,以幸福食堂的温度温暖桑榆,更以民主议事的力量汇聚众智。当鲜红的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时,蒲圻湖村的故事,正沿着“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一审:李浩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